新闻导读
首页>新闻中心

多重挑战之下,2024年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3/22/2024 4:06:09 PM

在多重挑战叠加之下,全球经济仍然面临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的困境。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能否走出困境?中国经济又将何去何从?11月22日,多位经济学家在“《财经》年会2024:预测与战略”上抛出预测。

多重挑战之下,2024年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根据他的预测,2024年将不温不火,“经济上不去,但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整体风险”。

  谈及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朱民认为,从明年开始,世界经济周期将从增长转到放缓,金融周期从宽松进入紧缩。这两个周期叠加决定了明年的基本大局,即通胀继续高企,利率继续高位运行,给经济造成拖累。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继续上升。因此,他把明年称为“平庸之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0月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今年的3%和明年的2.9%。虽然当前全球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但增长预期为几十年来最低。

  “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是3.1%左右,明年我们预测是2.7%-2.8%,继续出现下降,再往前看,2027年、2028年都将在低位缓缓发展。”朱民说道。

  朱民说,他在IMF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当危机出现以后,全球平均增长速度总是低于危机前的阶段。按照这个规律,预计从2024年开始,未来五年全球经济的增速约为2.5%-2.7%。

  根据朱民的预测,2024年美国经济将进入通胀粘性(3%-4%)、利率高位(3.5%-4.5%)、增长下滑(1.5%)的局面。受美国影响,世界将走入中高通胀、中高利率、中低增长、极高债务的格局,即新的“三低一高”的状态。

  对于这一说法,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论坛上直接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下,世界经济正在呈现板块化趋势,因此,“不能用传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法来预测2024以及未来的经济”。

  李稻葵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分为三个板块:以美国经济为核心的北美、拉美经济板块,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板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南亚经济板块。展望2024年,三个板块的经济周期将各有各的节奏。

美国货币政策如何演绎?

  对于美国的经济前景,朱民认为,美国明年的通胀回不到2%以下,会维持在3%-3.5%,这使得美国利率水平保持在4%左右。美国明年经济会继续大幅下滑,增速预计在1.3%-1.5%,货币政策会有放松但仍处于收紧状态。“美国的基本格调大概定义了整个发达国家的基本格调,所以世界经济就会沿着这样一个方向走。”

  李稻葵也认为,明年美国经济将从过热走向下行,明年6月大体上停止加息,甚至6月开始降息。而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将走出低迷,缓慢上行;中国经济将大概率迎来重要调整,“明年会下大功夫稳增长、保增长、去风险”,所以,经济运行强度上升,增速可能在5%左右。

  对于美联储的政策走向,朱民预测,在明年三季度以后,美联储会降息,但不可能降到2%以下,会维持在3%-4%,这会令企业和市场经受持续的流动性压力。受高利率的影响,美国的债市和股市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调整。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预测,美联储虽然可能不再加息,但明年上半年降息的可能性也较低。“未来半年时间,全球依然会在比较高的长期的利率环境下运行”,这可能会引发新的金融动荡,如近期发生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流以及今年二季度爆发的欧美银行业危机。

  李稻葵称,当前,美联储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来看,美元的带动能力没有过去那么强了,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推动在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币结算。

  不过,李稻葵强调,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不一定完全是好事。“如果美元的国际地位下降太快,引发一场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危机,对我们是很不利的。我们真心希望它比较缓慢平稳地过渡,因为世界经济利益是相通的,尽管周期不一定同步。”

世界经济将长期陷入滞涨格局?

  张明预测,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格局将呈现“三重不确定”下的滞胀的格局。这三重不确定性分别是:地缘政治冲突、美元强周期的演变,以及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具体来看,张明认为,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时,大宗商品价格会有更大的上行压力,这将推高全球通胀水平,同时,也会引发投资者增持避险资产、减持风险资产的情绪,从而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

  张明强调,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反思过去的供应链、产业链战略,从追求效率改为追求韧性。在美国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政策下,全球范围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了区域化、本地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IMF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Steven Barnett)也谈到了碎片化的影响。他引用IMF的评估表示,全球贸易的碎片化可能令全球失去GDP的7%,相当于日本和德国经济体量的总和。同时,技术脱钩的成本也非常高,其成本可能高达全球GDP的5%。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也在演讲中分享了有关风险的看法。“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金融、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层出不穷,复杂交织。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通胀水平和债务水平居高不下,发展差距有增无减,供应链持续紊乱;另一方面,大国关系日趋复杂,地区冲突频繁爆发,气候变化加速和全球性疾病流行带来深层次冲击。”

  金立群指出,当前,全球发展面临巨大资金缺口。G20名人小组最新分析测算表明,发展中国家2030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资金需求将比2019年分别增加1.8万亿和1.2万亿美元。为此,所有多边开发银行的年度贷款规模到2030年需要提升至3900亿美元。“为全球发展议程有效动员资金是增强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信心、重拾互信的重要契机。”

2024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11月7日,IMF在中国经济评估(即第四条款磋商)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对中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测从5%上调至5.4%,将对中国2024年GDP增速预测从4.2%上调至4.6%。上调原因是中国第三季度的增长表现强于预期,以及最近中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策。

  高盛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Andrew TILTON表示,对中国的前景相对比较乐观,高盛近期将中国经济增速预测调高至4.8%。他认为,如果明年有更好的政策来支持经济复苏,将会看到中国经济更加强劲的增长。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讲,张明认为,明年,以贸易为代表的中国经常账户将继续承压。从出口端来讲,高利率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会导致全球需求的下降,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很多进口限制也会使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面临挑战。从进口端来讲,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改善,中国开始从美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也增加了进口的成本。“所以,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虽然经常账户承压,但中国金融账户有望出现改善。经常账户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外国直接投资,另外一块是跨境短期投资。张明认为,FDI明年开始在流入方面可能会有改善,短期资本也可能会变为比较平衡的流动,甚至有比较明显的流入。

  此外,张明预测,中国的汇市和股市短期的拐点可能正在到来。究其原因,他解释道,从宏观数据来讲,今年中国经济的底部就是7月,8月、9月、10月连续三个月大多数数据在反弹;其次,中国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困境有望得到缓解;最后,中美关系边际正在改善,至少在短期内朝着积极的方向走。

  “基于这三点,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核心诉求正在得到改善,因此,我有一个大胆的判断,就是股市和汇市拐点快到来了。从过去这一周的表现来看,汇市的拐点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所以,我们期待2024年中国的股市会有更好的表现。”张明说道。

  在经济板块周期不同步、美元国际地位相对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做什么?

  对此,李稻葵认为,第一,在全球经济板块化的大趋势下,一定要想方设法防止板块之间的硬脱钩,特别是中美要保持基本贸易通畅和金融交易投资的通畅;第二,要努力扩大自己板块的规模,扩大“朋友圈”;第三,要加强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人民币国际结汇的基础设施,让国债市场做大做强,“目前12%的国债券是外资拥有的,这个规模还可以做大”。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强调,当前中国扩大开放面临新的机遇期,外部环境仍在提供多种机遇。要立足产业参与全球水平分工的新态势,促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本地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共同创新,促进国内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以“三个促进”,赋能中国经济实现质与量相统一的发展。

本篇文章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