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
首页>新闻中心

【智者论道】王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三)

发布时间:3/12/2021 6:23:42 PM

智库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者论道】王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三)

2015-01-24 中国物流策划网 物流策划

中国物流产业智库

作者: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全球化

【摘要】:智库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符合现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参与全球竞争中谋求新的比较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仍相对滞后,智库全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应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智库自身建设,努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智库 公共政策 国家治理能力 现代化

【分类号】:C932;D61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根据最新版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智库共计6826家,同比增长3. 4%。其中,北美洲1984家,占29.1%;欧洲1818家,占26. 7%;亚洲1201家,占17.6%;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612家,占9%;非洲中南部地区662家,占9.7%;中东与北非地区511家,占7.5%;大洋洲38家。这种分布状况大致反映了世界“东西”、“南北”的政治经济格局,即智库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洲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分野。

中国以426家智库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影响力排名方面,共有6家中国智库位列全球顶尖智库前100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地区层面看,位列中、印、日、韩地区顶尖智库前20名的中国有7家,分别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一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该排名与前一年度的排名,除个别智库排名略有下降外,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等机构,分别进入社会政策、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境、外交政策、卫生政策、国防、国际政策等专业研究领域顶尖智库排名。还有25家中国智库进入特殊成就顶尖智库排名。

   尽管中国智库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2000年之后民间智库和大学智库的崛起,极大地丰富着中国智库的结构构成。然而,就国内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对政策变迁形成的大量决策咨询需求而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仍相对滞后,智库全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首先,从智库类型和成长阶段看,中国智库大致可分为党政军智库、科学院系统、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大类。其中,党政军智库和科学院系统的智库成立时间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机构建制、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到政策配套、成果发布等比较完善的运行体系,而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群雄逐鹿阶段。并且从总体上看,大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比较而言,国内智库在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方面与国际一流智库尚存有较大差距,能对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对社会产生积极性引导的智库为数不多。第二,各级党政军智库和科学院、高校智库的行政依赖色彩还十分浓重。比较而言,民间智库赖以生存的资金筹措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相当欠缺。第三,智库创新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缺乏激励性,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不够通畅。第四,一些智库小、散、弱,研究成果标签化、无实质内容,导致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缺乏话语权。这种状况与当前中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诉求不相适应。

   其次,在智库成果和研究内容方面,也存在三点不足,概况起来就是“三多三少”。一是短视性研究偏多,中长期研究偏少。中国智库提出的建议大部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属于应对性的、被动性的和现实性的,而缺乏整体性的、主动性的和长期性的研究。二是理论性研究偏多,操作性研究偏少。中国智库提出的政策建议有时难以操作,无法落地,也无法引起社会共鸣,这主要是因为某些智库身处庙堂之高,缺乏“接地气”的社会调查研究途径、机制与氛围,提出的对策建议难免有空中楼阁之感,而把高深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可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政策选择,恰是智库研究的价值所在。三是在政智结合方式上,体制内的渠道多,体制外的渠道少,体制外的智库更倾向于选择媒体、知识界等迂回渠道间接影响决策者。而且,中国智库提出的政策建议,在体制内,往往以文件形式送达,这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奏折子”的传统有关,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换做是座谈、视频等方式,表达的内涵可能要比单调的文件丰富得多,也更容易被决策者接受。比如,欧洲和美国的智库在表达他们的观点时,往往会选择比较重要的会议,如布鲁金斯的早餐会,还有座谈会、研讨会,甚至是在一些国际的大场合,这样更容易对决策产生影响。

   再者,智库发展的宏观环境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导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一些必要的有助于各类智库蓬勃成长的制度环境仍相对匮乏,一些行政指令仍束缚着大部分体制内智库的研究人员,使其疲于奔波于承担各类课题来完成考核或增加收入,而并未在激励层面让智库的研究者从“用课题换收入”的怪圈中走出来,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代表着未来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方向。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