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
首页>新闻中心

李芏巍: 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迎来一个金色十年(连载三)

发布时间:1/8/2025 10:20:00 AM

枢纽经济推进物流基础建设布局,打造强大的物流产业集群,作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迎来一个金色十年,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解构建下一个金色十年意义,抓住其中的机遇。

李芏巍: 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迎来一个金色十年(连载三)

   摘要:

   枢纽经济推进物流基础建设布局,打造强大的物流产业集群,作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迎来一个金色十年,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解构建下一个金色十年意义,抓住其中的机遇。提升规划建设体系,优化国家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功能布局,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活力等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物流强国的重要建设方向。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国家战略下的空间落地布局规划,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谋划资源导入和产业植入为核心价值,缩小中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并确保三大空间的落实。旨在为全面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对我国物流学科的完善和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地方政府决策领导提供思路,为具体主管执行部门提供行动指南。

   五、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的核心价值1、引导资源流向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国家物流枢纽规划以谋划资源导入和产业植入为核心价值,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优质资源向物流枢纽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引导优质资源向物流枢纽集中,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引进国际物流管理人才,提升物流枢纽的国际视野和管理水平。物流枢纽的建设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国家物流枢纽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枢纽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具有“物流增量+产业增量”的双增量特征,优化物流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

   积极参与国际物流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话语权。加强与国际物流组织的合作,推动物流枢纽的国际化标准和服务水平。吸引大型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物流枢纽为核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绿色物流理念,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

   在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落实三大空间,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方面,规划生产空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保障生产活动顺利也要注重生活空间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保护好生态空间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物流枢纽规划中的空间三大载体——城市物流中心、区域物流节点、边境物流口岸,是规划落地的重要载体。城市物流中心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区域物流节点应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边境物流口岸应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门户。通过这三大空间和三大载体的构建,可以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物流网络,提升国家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3、加强城市间物流枢纽的互联互通,形成区域物流网络

   优先在区域布局物流枢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优化物流枢纽布局,提升物流效率,加强城市间物流枢纽的互联互通,形成区域物流网络。推动城市间产业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物流枢纽的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设备,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4、产业集群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通向“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倍增放大投资的效能,带来的经济、商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发展、拉动生产总值、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看枢纽城市开发模式,运用“价值链”的思维来研究系统演化结构效应,从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投资价值研判,借助产业集聚能力和复合能力,利用水陆空铁物流资源,形成自身模式,由“产城”一体化的演进是融合发展实现双赢的模式。

   六、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1、挑战

   (1) 物流枢纽产业发展的主要形态是产业集群,是提升物流枢纽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产业从“集聚”到“集群”,是从数量向质量发展,要实现“规模”和“速度”均衡,形成有机整体。这是我国物流枢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物流枢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如何确保资金来源和合理分配是重要挑战。

   (3)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存在差异,如何实现全国范围内物流枢纽的均衡布局是挑战。

   (4)如何吸引人才在物流枢纽地区稳定就业,避免人才流失,也是重要挑战。

   (5)如何加强与国际物流枢纽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也是重要课题。

   (6)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物流发展滞后。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物流效率提升。产业协同不足,物流产业链条不完整。

   (7)如何引进和更新先进技术,提高物流枢纽的智能化水平是关键。运输方式的顺畅衔接,需要克服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等问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协调,以消除壁垒,促进物流枢纽的顺畅运行。

   2、机遇

   (1)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需求持续增长,为物流枢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升枢纽城市国际竞争力。国家出台物流枢纽城市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这个方向,枢纽城市将进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2)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枢纽建设运行模式,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的重要枢纽的作用,形成国家布局网络的物流枢纽基本框架。

   (3)国家政策对物流枢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如强链补链、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政策性补贴等。不断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促进相关产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

   (4)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发展为物流枢纽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正是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以交通、物流、人才、产业、信息等枢纽平台为载体的枢纽城市,强调多元化产业活动和信息流地集聚、辐射与扩散功能的中心城市,寻求经济模式创新驱动与发展。

   (6)枢纽城市是区域网络结构中具有创新行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作为沟通全球与各国内外的供应链运作节点,是最有效率的供应链链式服务体系。

   (7)国际合作机会增多,有助于提升物流枢纽的国际竞争力。在区域“点”上引导资源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在跨区域通道“线”上打造互联互通,在全球“面”上推动构建网络,通过构建“通道 + 枢纽 + 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构筑了通达全球的双向国际物流网络。

   3、对策

   (1)加强由专业从事国家物流枢纽研究并拥有实践案例的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在已有案例的发展思路和路径以及发展逻辑基础上升华。量身定制适合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规划,策划明确发展定位目标和路径,这份规划无疑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战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物流枢纽从传统的短视规划或碎片化规划或零散残缺规划无章中解脱出来,转向聚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一份规划不仅承载着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意图的空间落地,更是向全球展示城市营商环境优化与提升的宣言书。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带来的积极影响,推动物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作为物流枢纽的重要支撑点,将增强物流枢纽城市的竞争力。

   (2)高质量顶层设计,首先要求规划扩大视野,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前瞻布局,应立足于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资源向物流枢纽集中,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保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为物流枢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物流枢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引入、国际合作等,确保项目的资金充足。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对物流枢纽建设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从而突显城市的特点。针对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加强物流枢纽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推动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物流枢纽建设提供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效率,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导入优质资源、植入特色产业,有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和物流效率提升,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优化物流服务流程,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物流枢纽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新的物流服务模式,如共享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和海外仓等。

   (5)加强物流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网络化布局,提高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加大对陆港、空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其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物流枢纽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融合,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实现铁、公、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物流枢纽的地理位置,确保其能够辐射更广泛的区域,提高物流效率。

   (6)供应链是产业间的纽带,供应链是城市间和国家间的桥梁,供应链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国家之间的战略协同。在双循环战略下,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具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在实践中研究探索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以期对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创新发展。

   (7)加强对物流枢纽运营的监管,确保其合规、安全、高效运行。通过这些措施,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有效支撑“十五五、十六五规划”的实施。推动物流枢纽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联动和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8)针对挑战和物流枢纽遭遇困惑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挑战和遭遇困惑这些核心问题需要综合施策,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以及稳定营商环境。把一个城市现有的、未来会有的、缺少的,按照一个一个的未来畅想给串联起来,缺什么补什么,需要给这个城市做定位、规划、功能布局、资源导入、产业植入、招商引资、运营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卡点”和“结症”提出解决方案,中物策的核心就在这里。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芏巍,中国物流策划学理论体系创建者和应用领域实践者,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与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产业园区规划专家,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智库核心专家。出版行业专著19部,其中两部入选《国家出版资金项目》、封面邹家华题字、《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和《物联网中国》重大文献丛书。参编高等院校物流工程教材13部, 已发表国家物流枢纽论文80篇,为全国数量第一,为枢纽城市研究学者进入前5名的专家。

扫一扫,关注我们